Adobe漲價風暴:PTT網友的反擊與替代方案全解析
Adobe漲價引發的數位創作圈大地震
近期Adobe宣布全面調漲Creative Cloud訂閱價格的消息,在臺灣數位創作圈投下一枚震撼彈。作為全球創意軟體市場的領導者,Adobe旗下包含Photoshop、Illustrator、Premiere Pro等專業工具長期以來都是設計師、攝影師、影音剪輯師等創意工作者的必備武器。然而這次的漲價幅度之大、範圍之廣,直接衝擊到臺灣廣大的Adobe使用者,特別是在PTT的Soft_Job、Design、Video等看板掀起熱烈討論。
根據Adobe官方公告,這次價格調整影響全球多個市場,臺灣地區的漲幅約在10-25%之間,具體幅度依不同方案而異。以最受歡迎的「攝影計畫」(含Photoshop+Lightroom)為例,年繳方案從每月NT$326調漲至NT$392,漲幅達20%;而完整的「所有應用程式」方案則從NT$1,680漲至NT$2,040,年支出瞬間增加NT$4,320。對於自由工作者或小型工作室而言,這樣的漲價無疑是營運成本的一大負擔。
PTT網友的憤怒與集體抗議行動
消息一出,PTT立即成為臺灣Adobe使用者發聲的主要平台。在Soft_Job看板,一篇標題為 [討論] Adobe漲價是不是吃相太難看? 的文章迅速爆紅,推文數超過300則,多數網友表達強烈不滿。有網友計算後發現:「以五年為期,Adobe訂閱費用已經翻了一倍,但功能更新幅度根本跟不上價格漲幅」。
值得注意的是,PTT上確實出現了自發性的 #抵制Adobe漲價 串聯活動。這場運動主要由幾位資深設計師發起,號召網友採取以下抗議行動:
-
集體暫停續訂 :發起人整理了一份Google表單,號召網友填寫「暫停續訂承諾書」,目標聚集1000位以上使用者同步暫停訂閱,向Adobe展示消費者力量。
-
公開信連署 :由設計界意見領袖起草的〈致Adobe臺灣的公開信〉在PTT徵求連署,信中要求Adobe重新考慮漲價策略,並針對臺灣市場提供更具競爭力的方案。
-
社群媒體串聯 :網友自製「#Adobe漲價不合理」的圖文模板,鼓勵創作者在Instagram、Facebook等平台分享自身經驗與看法。
這場運動在發起一周內獲得超過800位網友響應,相關討論串在PTt持續熱議。雖然目前Adobe官方尚未對臺灣使用者的抗議做出直接回應,但已經有部分網友收到臺灣經銷商的「特別優惠」郵件,被認為是變相的價格讓步。
專業人士怎麼看?PTT上的深度分析
在眾多情緒性發言中,PTT也不乏專業人士提供的深度分析。一位自稱在軟體產業工作的網友指出:
「Adobe這次漲價並非突發之舉,而是其商業模式轉型的必然結果。自從從買斷制轉為訂閱制後,Adobe股票市值翻了數倍,訂閱制帶來的穩定現金流讓投資者更愛它。現在市佔率穩固,自然進入『收割期』。」
另一位從事UX設計的網友則從產品角度分析: 「其實Adobe近年來積極整合AI功能像Sensei,開發成本確實很高。問題在於這些『智慧功能』對多數傳統設計師來說用處有限,卻要所有人一起分擔成本,這很不合理。」
更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 「Adobe敢這樣漲,就是看準了產業標準地位。很多公司招聘直接寫『需精通Photoshop、Illustrator』,學校教學也全都教Adobe,等於綁架整個產業鏈。」
憤怒之餘的實際應對策略
面對漲價,PTT網友們除了發洩情緒外,也積極分享各種因應之道,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1. 合法管道降低開銷
- 切換年繳方案 :雖然漲價,但年繳仍比月繳省約15-20%
- 教育方案 :符合資格的師生可享約60%折扣
- 團隊方案 :多人共用可攤提成本,但需注意授權規範
- 暫停訂閱 :非旺季時可暫停1-3個月不計費
2. 尋找替代方案
PTT上熱烈討論的Adobe替代軟體包括:
Photoshop替代品 : - Affinity Photo(一次性買斷約NT$1,290) - Photopea(免費網頁版,操作類似PS) - GIMP(免費開源,但學習曲線較陡)
Illustrator替代品 : - Affinity Designer(買斷制) - Inkscape(免費向量軟體) - CorelDRAW(臺灣仍有不少擁護者)
Premiere Pro替代品 : - DaVinci Resolve(免費版功能已很強大) - Final Cut Pro(Mac限定,但效能優異) - 剪映專業版(抖音旗下,對新手友善)
全包型方案 : - Canva(適合簡單設計需求) - Figma(UI/UX設計主流工具) - Clip Studio Paint(漫畫插畫首選)
一位網友的經驗分享獲得許多共鳴: 「去年Adobe第一次小漲時就開始學Affinity系列,雖然有些習慣要改,但省下的錢已經夠買繪圖板了。最重要的是心態上不再被Adobe綁架。」
3. 技術性對抗措施
部分網友分享較具爭議的「特殊技巧」,包括: - 透過跨區訂閱(如土耳其、印度等低價區) - 尋找舊版本永久授權(如CS6) - 使用開源插件擴充替代軟體功能
不過這些方法大多伴隨風險,PTT上也有人提醒可能涉及授權爭議,專業工作者需謹慎評估。
Adobe生態系的長期隱憂
深入觀察PTT討論可以發現,Adobe漲價引發的不僅是價格爭議,更暴露了創意軟體市場的系統性問題:
1. 市場壟斷的惡性循環 : Adobe透過成為業界標準,讓學校教育、企業招聘都圍繞其產品,使用者即使不滿也難以逃脫。一位設計系學生無奈表示:「教授說業界都用Adobe,所以我們作業也必須用,否則不給分。」
2. 訂閱疲勞(Subscription Fatigue) : 現代人已經被各種訂閱服務壓得喘不過氣,從Netflix到Spotify,現在連生產工具都要年年漲價。有網友苦笑:「以後薪水可能要先扣掉各種訂閱費才能算可支配所得。」
3. 功能過剩與實用性落差 : 多數使用者只用到Adobe軟體20%功能,卻要為80%用不到的高級功能買單。特別是在AI工具大爆發的現在,傳統設計師更感到不被重視。
產業專家的建議與未來展望
在眾多討論中,幾位業內人士的觀點特別值得參考:
自由接案設計師A : 「我將Adobe成本直接反映在報價單上,並向客戶說明為何要漲價。出乎意料的是,多數客戶都能理解,畢竟他們也被各種SaaS漲價困擾。」
數位行銷公司主管B : 「我們開始區分『必要』與『非必要』的Adobe使用。簡單修圖改用Canva,只有高階需求才開Photoshop,這樣團隊訂閱數可以減少一半。」
大學設計系教授C : 「我已經在調整課程,加入Affinity、Figma等替代軟體教學。不能讓學生只會Adobe,這對他們的職涯發展不利。」
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包括: 1. 替代軟體崛起 :Affinity等買斷制軟體可能趁勢搶佔市佔率 2. 訂閱模式改良 :Adobe可能推出更多分級方案因應反彈 3. 開源生態發展 :Blender的成功證明開源軟體也能很專業 4. Web版工具普及 :如Photopea等免安裝工具將更受歡迎
這場由Adobe漲價引發的風暴,或許正是創意產業重新思考工具選擇與成本結構的契機。無論最終Adobe是否調整策略,PTT上的熱烈討論已經證明:數位創作者的聲音值得被聽見,而市場永遠會對不合理的定價做出反應。在這個選擇比以往更多的時代,「Adobe唯一論」的神話,正逐漸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