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瑾在台灣的藝術足跡:一位跨領域創作者的多元作品解析
王小瑾簡介:從香港到台灣的藝術旅程
王小瑾(Wang Xiao-Jin)是當代華人藝術圈中備受矚目的創作者,她的藝術旅程橫跨香港與台灣,最終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綻放出獨特的創作光芒。出生於香港的王小瑾,早期在香港浸會大學傳理系完成學業後,便展現出對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的濃厚興趣。2000年代初,她決定遷居台灣,這個決定不僅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也為台灣當代藝術注入了新鮮的創作能量。
王小瑾的創作最大特色在於她的 跨領域性 ,她遊走於戲劇、舞蹈、影像、裝置藝術等多種表現形式之間,拒絕被單一藝術類別所框架。這種特質與台灣當代藝術環境追求創新與突破的精神高度契合,使她很快就在台灣藝術圈站穩腳步。她的作品常探討身份認同、身體政治、記憶與城市變遷等主題,具有強烈的社會關懷與哲學思考。
在台灣生活的這些年,王小瑾不僅創作出眾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作品,也積極參與台灣藝術教育,曾任教於多所大學的表演藝術相關科系,培養下一代藝術人才。她的教學理念與創作理念一致,強調打破藝術形式的藩籬,鼓勵學生探索自我與社會的連結。
王小瑾在台灣的表演藝術作品
1. 《身體輿圖》(2007)
這部作品被視為王小瑾在台灣的「 代表作 」之一,首演於台北藝術節,獲得極大迴響。《身體輿圖》結合現代舞與多媒體投影技術,探討城市記憶如何銘刻在人的身體上。作品中,舞者的身體成為城市變遷的載體,透過精準的肢體語言與即興互動,呈現出台北這座城市在快速現代化過程中的集體記憶與個人情感。
王小瑾在這部作品中特別強調「 非線性敘事 」,她讓五位舞者各自發展出一套身體語彙,再透過巧妙的編排讓這些語彙相互對話。觀眾可以從中看到西門町的霓虹閃爍、大稻埕的老街風情、以及信義區的鋼鐵森林如何在舞者的肌肉張力與呼吸節奏中找到對應。這部作品後來受邀至香港、新加坡等地巡演,成為台灣當代表演藝術對外交流的重要案例。
2. 《寂靜的喧嘩》(2010)
這是一部結合 默劇、物件劇場與聲音裝置 的前衛作品,首演於高雄衛武營藝術節。《寂靜的喧嘩》探討現代社會中的溝通困境,特別是在數位時代,人們看似聯繫緊密卻又實質疏離的狀態。作品中,演員使用日常物品如塑膠袋、衣架、報紙等作為表演媒介,創造出既熟悉又陌生的戲劇場景。
王小瑾在這部作品中展現了她對「 微觀戲劇 」的獨到見解,她將焦點放在細微的肢體動作與物件互動上,透過近乎儀式化的重複與變奏,揭示人際關係中的權力結構與情感流動。這部作品在台灣實驗劇場界引起廣泛討論,許多評論家認為它成功地將哲學思考轉化為具象的劇場語言,不靠對話卻能直指人心。
3. 《邊境遊戲》(2014)
這是一部探討 身份認同與國族界線 的跨國合作作品,由王小瑾與日本、韓國的藝術家共同創作,台灣場次在台中國家歌劇院實驗劇場演出。《邊境遊戲》透過三地藝術家的身體經驗與文化記憶,質問「邊境」的實質與象徵意義。
在這部作品中,王小瑾特別設計了「 文件表演 」的環節,演員們展示並操作護照、簽證、入境表格等行政文件,將這些日常文書轉化為具有強烈政治意涵的表演道具。作品的高潮是一段長達15分鐘的集體儀式,演員們反覆填寫又塗改表格,最後將所有文件撕碎重組成一面「無國界旗幟」。《邊境遊戲》因其尖銳的政治批判性,在演出後引發藝術圈與文化評論界的熱烈辯論。
王小瑾的視覺藝術與裝置作品
1. 「記憶摺疊」系列(2009-2012)
這是一組探討 個人記憶與城市變遷 的混合媒材裝置,曾在台北當代藝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等地展出。王小瑾收集了台北、香港兩地的老照片、舊衣物、家用器物等「記憶載體」,將它們重新組裝成大型空間裝置。
在「記憶摺疊」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台北樓梯間 》(2011)這件作品,王小瑾將一整個舊公寓的樓梯間移植到美術館空間,並在每階樓梯上投影不同年代的家庭影像。觀眾可以實際走上這個樓梯,在腳步聲中聆聽來自不同時期的環境音與口述歷史。這件作品巧妙地將私人記憶與公共歷史交織在一起,獲得了2011年台新藝術獎的提名。
2. 「暫時性棲息」攝影計劃(2015-2017)
這個長達三年的攝影計劃記錄了台灣各地 非正式居住空間 的樣貌,從都市邊緣的違建到海邊的漂流木屋,王小瑾用鏡頭捕捉這些「非正規建築」與居住者之間的微妙關係。不同於傳統紀實攝影的客觀視角,王小瑾在拍攝後邀請居住者直接在照片上繪畫或書寫,形成一種 合作式創作 。
這系列作品中最著名的是《 港邊的房間 》(2016),記錄高雄港區一位老船工在廢棄貨櫃中布置的住家。王小瑾不僅拍攝空間本身,還請老船工在照片上標記每個物件的來源故事——哪個是颱風後撿來的,哪個是用船員證跟外籍勞工換的。這種創作方式打破了攝影者與被攝者的傳統權力關係,讓作品本身成為一種社會對話的平台。「暫時性棲息」系列曾在台灣、日本、德國等多地展出,並出版同名攝影集。
3. 《流動的邊界》互動裝置(2018)
這是一件結合 感應技術與動力雕塑 的互動裝置,首次展出於台北數位藝術節。《流動的邊界》由數十個懸掛的透明亞克力板組成,板上刻有台灣各地地名的變遷歷史(如「打狗」變「高雄」,「艋舺」變「萬華」等)。當觀眾靠近時,感應器會啟動小型馬達,使亞克力板輕微轉動,造成地名文字在空間中的錯位與重疊。
王小瑾在這件作品中探討「 命名政治學 」,她透過精巧的機械設計,讓觀眾親身體驗地名變遷背後的文化權力運作。這件作品因其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感知體驗的能力,獲得了當屆數位藝術節的評審團特別獎,並被台灣數位藝術基金會收藏。
王小瑾的影像與跨媒體創作
1. 《複數身體》實驗短片(2013)
這部26分鐘的實驗短片是王小瑾與台灣舞蹈家合作的作品,曾入選 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 與 香港獨立電影節 。《複數身體》探索舞蹈影像的另類可能性,放棄傳統的紀錄式拍攝,改以多重曝光、鏡面反射與數位後製,創造出「一個身體在不同時空同時存在」的超現實效果。
影片中最令人難忘的段落是一連串在台北不同場景(龍山寺、華西街夜市、信義區空橋)拍攝的「 時間疊影 」,同一位舞者的不同動作狀態被合成在同一畫面中,形成一種幽靈般的集體舞蹈。王小瑾在這部作品中展現了她對電影時間性的獨特理解,不是線性的敘述,而是網狀的共存。《複數身體》雖然不是商業放映作品,但在藝術院校的實驗電影課程中經常被引用討論。
2. 「城市呼吸」聲音地圖(2016)
這是一個結合 田野錄音、電子音樂與地理資訊系統 的跨媒體計劃,王小瑾與台灣聲音藝術家合作,收集了台灣十個城市的環境聲音,創作出可互動的「聲音地圖」。觀眾可以透過專屬網站或展場中的觸控螢幕,選擇特定城市與時段(如「台北黎明」、「台中午後」、「花蓮深夜」),聆聽並混合不同的環境音景。
「城市呼吸」最創新的部分是它的「 聲音混種 」功能,允許使用者將不同城市的聲音元素疊加,例如把基隆港的船笛聲與台南廟會的誦經聲結合,創造出想像中的「跨城市聽覺經驗」。這個計劃不僅是藝術創作,也是一項持續進行的聲音檔案計劃,至今仍接受民眾上傳新的城市錄音。2017年,「城市呼吸」代表台灣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平行活動,獲得國際媒體關注。
3. 《非線性家書》網路計劃(2019-至今)
這是一個仍在發展中的 網路參與式創作 ,王小瑾建立了一個平台,邀請在台灣的移民、外配、外籍工作者以「家書」形式分享他們的跨國經驗。特別的是,這些家書不是傳統的文字信件,而是透過影像、聲音、數位拼貼等多種媒體呈現,且所有內容都以非線性方式連結。
《非線性家書》的網站設計像一個不斷生長的 記憶星系 ,每封「家書」都是一顆星辰,觀眾可以隨機或依主題漫遊其中。當兩封家書被同時點選時,系統會自動生成視覺與聽覺的「對話」,創造出意料之外的跨文化連結。這個計劃強調移民經驗的多元性與複雜性,拒絕簡化的「鄉愁敘述」。儘管是網路平台,王小瑾也定期舉辦實體展覽,將線上內容轉化為空間體驗。
王小瑾作品的藝術特色與社會意義
縱觀王小瑾在台灣的多元創作,可以歸納出幾個鮮明的 藝術特色 。首先是她的跨領域實踐,拒絕被單一藝術形式所限制,總是在尋找不同媒介之間的對話可能。其次是對日常物件的詩意轉化,無論是老照片、舊家具還是行政文件,在她手中都能成為承載深刻思考的藝術載體。第三是對參與式創作的堅持,她許多作品都強調觀眾或社區居民的共同創造,打破藝術家與受眾的傳統界線。
在社會意義上,王小瑾的作品持續關注幾個核心議題: 城市變遷中的記憶政治、跨國移動中的身份認同、非正式居住形式的生存美學 。這些議題都與當代台灣社會的現實密切相關,但王小瑾總能以藝術的手法,將社會觀察提升到哲學思考的層次,避免簡單化的政治表態或感傷懷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王小瑾雖然來自香港,但她對台灣在地脈絡的深入觀察與誠懇介入,使她的作品能夠超越「外來者視角」,真正參與到台灣當代藝術的對話與建構中。許多台灣評論家認為,王小瑾的作品體現了一種「 在地的國際主義 」——既能扎根於台灣特定的歷史與空間經驗,又能將這些經驗與全球性的議題連結起來。
王小瑾在台灣藝術界的影響與未來展望
經過在台灣近二十年的創作生涯,王小瑾已經成為台灣當代藝術場景中不可或缺的聲音。她的影響可以從幾個方面觀察:在表演藝術領域,她打破了劇場、舞蹈與行為藝術的傳統界線,啟發了新一代創作者對跨形式實驗的勇氣;在視覺藝術方面,她將社會參與的元素引入裝置藝術,擴展了台灣裝置創作的議題面向;在藝術教育層面,她透過教學工作與工作坊,培養了許多年輕藝術家對跨領域創作的興趣與能力。
王小瑾目前正在發展的新計劃《 移動的根 》,據悉將結合她多年來對移民、記憶與居住議題的思考,以更大規模的跨國合作形式呈現。同時,她也積極參與台灣的 文化政策討論 ,特別是在藝術如何介入城市發展與社區營造方面,提供了許多實踐經驗與理論反思。
對台灣觀眾與藝術愛好者而言,王小瑾的作品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觀看與思考方式——不是抽離的審美,而是邀請參與的共創;不是單向的訊息傳遞,而是開放的意義協商。在未來,隨著台灣社會面對更加複雜的身份政治與全球化挑戰,王小瑾這種兼具在地關懷與國際視野的創作取向,勢必將持續發揮其獨特的影響力。